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郑玄【东汉末年儒家、经学大师】

郑玄【东汉末年儒家、经学大师】

日期:2023-10-03 04:25

郑轩介绍

郑玄(公元127年—200年8月29日),字康成。北海县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儒家经典大师。

郑玄曾入太学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师从张公zu《古文尚书》、《周礼》 和 等等,最后从马蓉开始学习古籍。游学归来后,他又回到东莱修行,并集弟子授业。弟子有数千人。他出身贫寒,好学好学,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儒家。党狱之祸发生,他身陷囹圄。独门评之,潜心著述。晚年留任,却被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

郑玄的治学以古代经典为主,也吸收现代经典。他注释儒家经典,一生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将儒家经典带入“小一统时代”。着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总计逾百万字。世称“郑学”,是汉代儒家经典大师。唐代贞观年间,郑玄被列为二十二“祖”,无愧于孔庙。宋时,谥号高弥伯。后人为纪念他修建了郑公祠。

人物生活

早且聪明

郑玄出生时,郑家已是衰落。其祖父郑明、父亲郑祯均未担任过官。他们只是在农村务农,家庭生活比较贫困。郑玄自幼才华横溢,聪慧过人。他还喜欢读书,勤奋好学。他自幼学习书法和数学,八九岁就精通算术。十二岁、十三岁,就能背诵儒家“五经”《诗》、《书》、《易》、《礼记》、《春秋》。同时,郑玄还喜欢研究天文,掌握了一些炼丹术,如“周后”、“风角”、“寅术”等,根据天气和风向的变化来预测吉凶。方向。

郑玄自幼勤奋好学,立下学习儒家经典的志向。他终日埋头读书,刻苦学习。他不虚荣,生性务实。有一个小事件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他十一、十二岁时,他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做客。当时来了很多客人。在场的十余位宾客,个个衣冠楚楚,衣着清新。他们个个说话清新,豪气十足,看上去很有地位,很有格调。只有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他的地位和才华都不如其他人。母亲见状,觉得自己脸色呆滞,便暗暗催促他发挥才华,表现出他的大度和神气。郑玄不同意,称这些庸俗场面“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想要的”(见《太平广记》第215卷引《郑玄别传》)。

郑玄十六岁时,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和古代典籍体系,还精通谶语、炼丹术。他还擅长写文章。他在当地名声大噪,被称为神童。

互相学习

郑玄虽然立志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在儒家经典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造诣,但由于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他已经不再具备专门继续学习的条件。他的父母和兄弟被迫谋生,不允许他在不从事行业工作的情况下长大。多年的学习。十八岁那年,他要当官,当上了村姑。郑轩工作勤勤恳恳,认真照顾孤儿,受到村里的好评。不久,他就晋升为村助理。

郑玄对乡官的工作不满意,不想以官谋生。他想学习学术。因此,在担任村官的同时,他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努力学习。放假的时候他不会回家,而是去学校向丈夫请教各种学业问题。父亲对此极为反对,多次责骂、训斥他。然而父亲和哥哥的反对并不能改变他的志向,他继续努力学习。到了二十一岁,他已经博览群书,经典功底深厚,精通计数测绘、精算学等学问。

当时,著名学者杜密被任命为泰山太守、北海宰相。当他访问高密县时,看到了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把他提拔到县里做官,使他得到了学习深造的机会。从此,郑玄结束了乡官生涯。到北海县不久,郑玄辞去官职,入太学任教。其老师吴元贤是京兆平陵(今陕西长安)人。他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经学博士。郑玄师从五元仙,先后习得《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均达到熟练程度。其中《京氏易》为西汉景芳所书,《公羊春秋》为战国公羊高所书,西汉初年所书。这两本书都是现代经典中的重要经典。 《三统历》是西汉刘欣所写的历法,《九章算术》相传是西周周公所写。这两本书都是代数研究的重要著作。接下来的十几年,就是郑玄动不动就读书的时代。

先后师从吴渊,又师从东郡张公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都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重要经典。郑玄从吴元贤、张公祖那里学习了近古两大经学的重要经典后,并不满足于此。他还向陈秋学习,学习了《律令》。其间,他还游历幽、并、兖、河南诸州,以澄清经典,表达诚信。他拜访了著名的儒家学者,并教导了许多老师。他虚心向他们学习,一起讨论学术问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孜孜不倦地工作,孜孜不倦地求真,郑玄的青春岁月过得匆匆而充实。三十岁时,郑玄已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儒生。他的学识在山东(指崂山或华山以东)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关西游学

郑玄虽然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他却永远不满足。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不再有读书人时,他通过好友鲁智的关系离开故土,一路西行到关中拜祭。扶风人。成为一名教师继续深造。马融是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识渊博。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注释,使中国古代经典达到了成熟的水平。他的弟子数千人,常年跟随他的人有四百多人,其中优秀的有五十多人。

马蓉是一个比较傲慢、比较挑剔的人。他的弟子虽然众多,但他只亲自教导了几个高材生,其余的学生都是由这些高材生来教导的。郑轩入校后,三年内没有受到马蓉的重视。他甚至没能见到他,只能听他的弟子们讲课。但郑玄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学业。他仍日夜研读诵经,丝毫没有疲倦。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弟子正在研究浑天的问题。他们遇到了问题,却无法自己解决。有人说郑玄擅长数学,所以召见他。郑玄当场迅速、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让马蓉和在场的弟子都惊叹不已。马蓉对卢植说:“你我都不如他!”从此,马蓉对郑宣非常好。郑玄对马蓉很重视,所以他在日常学习中发现但没有解决的难题都向马蓉请教。他探寻书中的秘密,仔细研究,终于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郑玄师从马蓉七年。由于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他告别了马蓉,回到了山东老家。这个时候,马蓉已经觉得郑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超越了自己。他深情地对弟子们说:“郑玄已去,我的路向东了!”这意味着,由他传承下来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因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得到发扬光大。

隐居

跟马蓉学艺回到家乡后,郑玄已经四十多岁了。此时的他,已成为通晓古今经典、通晓百家百家的闻名全国的大师。于是,远近数十万的人们来到他门前,拜他为师,听他讲课。当时,他家里还很穷,就“在东莱种田”,种地为生,教弟子。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朝廷下令各州县查处党员。所有“党员”及其弟子、前任官员、父子、现任官兄弟,一律撤职入狱。之后,第二次“党难”发生了。郑玄是杜密的旧臣。他受到杜密的赏识和提拔,因此也被视为一名党员。建宁四年(171年),他与孙松等同县人40余人被捕入狱。

郑玄初学五元仙《京氏易》、《公羊春秋》,属金文经派。后又向张公祖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属古经派。师从马蓉多年,马蓉是中国古代典籍大师。

总体来说,郑玄是倾向于古籍一边的。但郑玄并没有遵守当时儒家经典中的师法、家法。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注释古代经典。他的注释并不完全采用古代经学家的解释。同时,他还聘用了许多近代经学家。的解释.就是说,以古文为主,也采用现代文本,追随善本。

郑玄45岁入狱,58岁被赦免,历时十四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儒家经典的家族传统,注释和著述“逾百万字”,创立了《正学》,在中国儒家经典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贡献。 “正学”逐渐成为儒家“天下宗教”。如郑玄注的古经费氏《易》流行,而近代经典的石、孟、梁丘《易》三派被废;郑注《古文尚书》流传,现代文经中欧阳、萧夏侯三氏的《尚书》失传;郑玄笔记注释了古代文经的《毛诗》,现代文经中齐、​​鲁、韩三族的《诗》也消失了。郑玄笔记 儒学的出现,给儒家经典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变化,使儒家经典进入了“大一统时代”(皮惜瑞语,见《经学历史》)。

细心且非官方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被迫特赦党员。党禁解除后,朝廷掌权者已经听说了郑玄的名字,于是纷纷聘请他担任朝廷要职。然而郑玄求名不求官。他羞于与亲戚、太监交往,不愿踏入仕途。他屡次拒绝招录,全身心投入着书、讲学的学术工作。中平二年(185年),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召郑玄入朝为官。州县官员扬言要走,郑玄只好上朝见何进。何进作为礼节下士,对郑玄十分尊重,并以一桌一杖招待他。郑玄为了维护名士的气节,在会见何进时,拒绝穿朝服,只穿普通儒士的便服。只过了一夜,他就逃了出来,才得到了官职。

中平四年(187年),三都督(太尉、司空、司徒)两次征讨郑玄,都被郑玄借口推辞。第二年,郑玄与荀爽、申屠盘、向楷、韩蓉、陈吉等十四人被招为博士。他没有去,因为他父亲去世了。后来将军元奎推荐郑玄为侍从,但他仍以丧事为由拒绝任职。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驾崩,幼帝刘辩继位。不久,董卓废黜少帝,立献帝,迁都长安。这时,大臣们推举郑玄为赵王刘谦的宰相,但由于战乱,道路不通,仍然没有被征召。郑玄屡次不肯征伐。其间,他除避徐州乱外,大多隐居家乡,聚弟子讲学,潜心儒家经典,着书立说。其弟子遍布天下,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如赵尚、崔琰、公孙方、王季、果园、西禄等都是名家。他的学生经常超过千人,他正处于巅峰时期。

献帝二年(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只得逃往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经击败过黄巾军,领土相对稳定。当他听到郑玄到来时,非常欢迎郑玄,并把他视为良师益友。郑玄在南城山七池岩下的一座石屋里定居下来。他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仍然日夜研读儒家经典,并发表评论《孝经》。

郑玄在徐州生活了五六年。当时孔融是北海宰相,对郑玄特别尊敬。

建安元年(196年),郑玄从徐州回到高密。据《后汉书》传》记载,郑玄在返回高密的途中,遇到了大批黄巾军,但他们对郑玄十分尊敬:“他们见了都拜他,不敢入内。他们见面时的县城。”历史上记载,黄巾军尊崇士人,郑玄是名副其实的名士。他在流离失所的情况下不惜做出非礼,这也是他能够获得黄巾军尊重的原因。据《后汉纪·献纪》记载,高密县并没有被黄巾军劫掠。

回到高密后,孔融对他很好,并嘱咐部下要称呼他郑俊,不要直呼其名。就这样,郑玄在七十岁时结束了远离家乡的流亡生活。他依然身强力壮,依然终日精读经典,通晓六艺,时常见识秘书技艺。但这一年,他却遭遇了人伦伦理的剧变,承受了晚年丧子的痛苦。他只有一个儿子郑延恩,二十三岁时被北海丞相孔融擢升为孝廉。

这一年春夏之际,袁绍之子袁谭率黄巾军进攻北海,包围都昌(今山东昌邑)孔融。情况非常紧急。郑以恩奉父亲之命,带领家卒前去营救,却被围杀。当时他只有27岁。郑宜恩去世后,生下了一个遗腹子。郑玄因字迹与自己相似,故给他取名晓通。

建安二年(197年),袁绍被任命为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郡。有一次他设宴招待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宴会上,他回答了一些所谓“英雄”的提问,震惊了所有人,也给所有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少乃提拔郑玄为人才,请郑玄为左中郎将,郑玄不为所动,双双谢绝。

建安三年(198年),献帝征召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九清朝的一位高官。郑玄在家拜祭后,乘平安车前往许昌。但他立即借口生病,要求退休返回家乡。虽然他没有上任,但他已经接受了任命,所以世人称他为郑斯农(但经注中的郑斯农多指东汉初期学者郑重)。

流离失所

建安五年(200年),郑玄七十四岁。他经历了许多沧桑,经常感到身体不适。今年春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来吧,起来吧,今年在辰,明年在巳”(《后汉书》原传)。今年是农历庚辰年,也就是龙年,来年就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据说龙蛇之年不利于圣人。所以他醒来后非常不高兴,认为自己很快就会死掉。这一年,袁绍与曹操的军队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交战。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赢得百姓和士人的拥护,袁绍请求袁谭强迫郑玄参军。郑玄因病无奈,只得前往。到了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病情加重,无法行走。同年六月病逝于县城。当他病重或遇到危险时,他还在注释《周易》。

郑玄去世时,正值大战,所以葬礼很简单。却有千余名县令级的官员和弟子被埋葬。先葬于巨东(今山东青州),后葬于高密县城西北五十里柳宗山下的立府。今尚存有唐代墓碑和郑玄庙。离这里不远,就是孔融为他建立的“正宫乡”。

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郑玄的学生将郑玄平时与弟子对五经的问答整理成《郑志》,共8篇。

主要成果

经典

•郑雪

郑玄曾跟随东汉著名儒家马融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后来他又出去读书了十几年。他把握经典的本源,剖析学术,追本溯源。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组织章节、连贯地编目并确定安排。为此,他搜罗诸家流派,仔细考察异同,总结判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注释有《毛诗》、《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家中藏书万余卷,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后汉书·郑玄传》却说“他喜欢的书都在腐烂”。郑玄囊括伟大经典,综合百家学说,评点经典。他打破了现代与古代文本的界限,实现了经典的融合与统一。郑玄对经典的注解代表了汉代最高的学术成就,被称为“郑学”,对后世的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玄一生致力于注释儒家经典,至今完整保存的有《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毛诗传笺》。失传后,有的被后人整理保存,包括《周易注》、《古文尚书注》、《孝经注》、《论语注》等。另外,他还注释了《春秋左氏传》,但在未完成之前,他把它送给学者来崇拜他,所以他得到了《春秋服氏注》。

事实上,郑玄的注释经论远不止这些。这里仅介绍主要部分。据清代儒家郑祯的研究统计,郑玄的著作约有60种。郑玄在《戒子益恩书》中说,他潜心研究儒家经典,是为了“解圣贤奥义,思百家不一”。也就是说,他的目的是阐述儒家思想,并使之发扬光大。从历史上看,郑玄注释经书的成就是相当高的,他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后汉书》此传概括了郑玄在儒家经典方面的成就:“郑玄覆大经,集诸论,剔繁,补漏,循善者。学者自然对目的地略知一二。”这一评价符合毕先生的实际做法。的。

• 对三礼的评论

郑玄最大的成就是编注《三礼》。汉代,《礼经》仅靠老师教导,没有注释。马融只注释了《丧服》经书和传记。 “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的,但却源自郑玄。记下、《仪礼》、《礼记》后确定。 《礼记》选49回独立成书,也是郑玄开始的。 “三礼”是中国古代法律法规的源头,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但很多记载直接从原文很难理解,所以郑氏的注释是必不可少的。郑氏的注解对于帮助我们理解“三礼”的内容、纠正经文中的错误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郑玄在讲经时,还加入了许多经书之外的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文献的内容。这些资料一定是有当时的文献或学者的理论为依据的,但现在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其中一些得以保存下来,也是多亏了郑注,这也是郑注的一大贡献。而且,因为郑玄的注解博大精深,古今兼备,包罗万象,细致入微,并且融汇了不同的理论。若能详细分析,厘清其渊源,对后人研究汉代学术史也大有裨益。郑玄对礼义的阐发,对于现代人研究汉代政治思想史也有帮助。此外,古代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的研究都离不开郑氏的注释。尤其是郑玄的《三礼注》,是当前对先秦以前地下出土文物进行考证解读所必须依赖的重要文献。总体来说,郑玄最注重经学,但他在“三礼”上的功夫最为深刻,成就也最高。此《三礼注》为后世礼仪学者所效仿。孔颖达甚至说“礼即政学”,等于说礼是政学的本质和脊梁。自古以来,关于郑玄礼法的著作数量众多,分为“中正”和“驳郑”两派。这恰恰说明了郑玄礼法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现存的《毛诗笺》也是郑筑中的代表作。鉴与注释不同。剑是宗家的学说,有一定的延伸和发明。郑健以《毛诗故训传》为主,辅以的简单部分。如果有不同意见,就加注,即“如有分歧,各抒己见”(郑选原话)。事实上,它还融合了现代和古代经文,并采用了三派诗歌。 《诗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学经典。但由于历史悠久,其中的很多内容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想要真正理解它,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而郑鉴是最好的古代注释,也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郑健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简单来说,第一,他对《诗》的含义理解深刻,符合本义;其次,他着力突出这首诗的象征特征,突出这首诗的文学意义;第三,他在文字上在音乐、音韵学、训诂学、博物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汉族人民统一流传诗歌。诗有鲁、汉、毛四家,但前三家的诗已相继失传。魏晋以后《毛诗》的流行,郑玄的写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郑玄注释的这组经书流传已久。如今,《十三经注疏》仍保存有四个部分,即《毛诗笺》和《三礼注》。 《十三经注疏》中,这四篇解说最为深刻、细致,明显比其他的要好。宋人刘克庄赞《杂咏一百首·郑司农》《毛诗笺》并说道:“新音符传于后世,古诗出自前儒儒生,勿生气”。年轻人在灯前骂老奴。”宋朝尊重郑玄的人不多,但《毛诗笺》的功绩却是无人能抹杀的。

郑玄注《易》,是根据费氏古文字。他把象、象与经书结合起来,并在其前面加上“象说”、“彖曰”二字,以与经书相区别。郑氏易学既采用了象数的原理,又采用了象数的理论。在象数方面,除了运用互卦、讯息等方法外,还提倡五行生成说和交辰说。在教义上,大多采用三礼的观点,并以礼来证明易道的浩瀚。一切有关婚姻、祭祀、朝任等事项的注解,均与《礼记》所言一致。这一特点与后来的易学派是一致的。治理特征相似。费氏郑玄注的《易》开始流行,现代经典中石、孟子、梁丘等人所著的《易》被废止。后来王弼和韩康的Bo的《易》都使用了郑玄的注释。孔颖达《五经正义》采用王、韩注本,沿用至今。

郑玄的注释《尚书》是古汉语,但与马蓉不同的是,它也是用现代汉语。郑注的《古文尚书》走红,“欧阳与金文景小夏侯《尚书》三家”失传。至于《春秋》,郑玄原本“想记《春秋传》”,但后来因为与伏谦观点相同,未能如愿。然而,他写了《发<墨守>》,《针<膏盲>》,《起<废疾>》反驳了这个问题。 ,表现出他升佐镇压公羊的态度。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学受到高度重视。这也是《左传》日后能够蓬勃发展的原因之一。

郑玄还注释了汉朝的法律法规。 《晋书·刑法志》 据记载,秦汉时期儒家章句有十余家。魏明帝曾下旨,用郑章句,不采于氏。郑玄还注意到《孝经》和《论语》,两者影响很大。至于他对魏书的注解和以魏书解释经典,他不仅对魏书本身,而且对现代文学、古代文学、训诂学也做出了贡献。

总之,郑玄以其丰富的著作创立了《郑学》,打破了过去近代经典与古代经典的家族传统,初步统一了现代与古代经典,将经典带入了一个统一的时代,为古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经典。

总体而言,郑玄一生注释儒家经典,是一位空前的儒家经典大师。自唐代以来,其注解《诗》、《三礼》被视为儒家经典的标准注解,列入《九经》。宋代被收入《十三经注》,长期作为官方教材使用。至今,它仍然是古代经典的权威注释。

教育

• 教学原则

郑玄遵循儒家经典中的一贯思想,主张尊师重道。他指出:尊师教民、治国本无错(《礼记正义》卷22)。 《诗·周南·葛覃》:告诉主人,说实话,回家。毛川:是的,我是。郑玄健:凡是评价我的人,都是尊重老师的教诲(《毛诗正义》第一卷)。

值得注意的是,郑玄始终将尊师与尊道联系在一起,这是他个人思想的体现。比如:《学记》大学的礼节,皇帝虽无北,所以尊师重道。郑玄注:尊师重教,不宜为臣(《礼记正义》卷36)。《曲礼》:求业就升;求业就升;求业就升。求利则升。郑玄笔记:尊师重道(《礼记正义》卷二)。

《曲礼》:闻礼则学;如果你没有听到它,你就会学会它。这就是尊师之礼,郑玄也概括为尊道尊艺(《礼记正义》卷一)。可见,在郑玄看来,尊师的本质在于尊道。这是因为教师是道德和学术的代表。马蓉曾说过:师教人做事,教人以德(《通典》第53卷)。郑玄继承了这个老师的理论。又指出:老师又称教人道之人(《周礼注疏》卷九)。这种从道家的角度来看待尊师意义的态度,比简单地将老师与天、地、王、亲人联系起来要好得多。莱佐毕福的态度则积极得多。

郑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和主导作用。他指出:老师讲得清楚,弟子就能解释;老师讲得清楚,弟子就能讲得清楚。如果老师说错了,学者就无法提问(《礼记正义》第36卷)。这不仅体现了汉代儒师的巨大权威,影响力相当大,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

既然教师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郑选说:好老师就是好老师。他认为教师自身的品德、知识和教学态度是教育成败的关键。郑玄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首先,教师必须诚信行事,这一点在儿童教育中尤为重要。郑玄说:如果你还什么都不知道,你应该总是展示正确的东西,教他们正确的方法,不欺骗(《礼记正义》卷1)。这种坚持用正确的教学张继是一种教育原则,也包含着对教师自身的严格要求。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学术能力。郑玄批评了那些不懂经文意义,却背诵他们认为难问的简体经文的老师(《礼记正义》第36卷)。这样的人看起来教学方法很差,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自己对经典没有真正的了解,怎么可能教好别人呢?所以《学记》说:背题的学习不足以成为老师。郑玄注:这未必是当时老师所解释的,也未必是学者所问的(《礼记正义》卷36)。总之,一个只知道读课文、背诵经文而没有任何研究成果的老师,不能说是称职的。

第三,教师要积极教学。虽然教师有不许教、不许再警告的诫命,但郑宣认为,这并不能减轻教师的教育责任。首先,在教育对象上,郑玄认为人应该通过虚己、净化自己来进步(《郑氏逸书·论语注》卷四)。凡是虚心学习、有上进心的人都应该得到提拔,不应该因为一些小问题而被拒绝。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郑玄虽然反对强制灌输,但他也认为学者应再次提问后澄清其含义(《礼记正义》第36卷),反对教师的责任。 《殷》的实践(《礼记正义》第36卷)表明,郑玄并不否认老师的主动教学。

只是这样的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在有动力、有好奇心的时候主动思考的方式来进行。

第四,教师要继续深造。郑轩认为,通过教育活动,可以看到自己尚未达到的目标(《礼记正义》第36卷)。虽然你在教别人,但你必须能够通过教育活动实现自我反思,即寻求自己的目标;虽然你在促进别人的提高,但你自己也必须能够提高,就是你自己不能厌倦练习。换句话说,教师既应该是教育者,又应该是受教育者。总之,教师只有具备上述的品格和作风,才无愧于其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责任。

郑玄一生致力于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学。他打破了师父、门派的藩篱,汇聚了汉代儒学的伟大成就。他的注释是后世儒家经典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教育背景和教育观点作了大量精辟的论述,其覆盖面比一般思想家的专题讨论还要广。特别是郑玄的教育思想多以经注的形式出现。虽然它们有执着于经典、失去碎片化的弱点,但在儒家经典内容被视为圣人之道的古代,它们的影响力却超出了一般学者的讨论。

• 教育学生

《后汉书·郑玄传》据说“轩子游学十余年,才回乡,家贫,在东莱务农,随从徒弟数十万。”据记载,他六十岁时,“弟子数千人,其中河内赵尚,远道而来”。可见当时郑玄的私人讲学十分兴盛。

他弟子众多,多次游历全国。他们被记录在《郑志》,《郑记》和历史学家中。著名的有河内赵商、清河崔岩、清河望京、乐安果园、乐安任谷、北海张仪、鲁国刘彦、汝南程兵、北海孙谦、山阳西路、南阳徐慈等。他的学生有的成为高官,有的成为著名学者。 《后汉书》 此传说曰:“弟子山阳西禄为御史,东莱王吉、清河崔琰名于天下。游乐安国元、任固年幼,宣称元为国器,顾有德,学其者甚多,皆如其言。”

看来郑玄有识人的能力,不远万里来拜师弟子的读书人,一定能有所收获。

据说郑玄“着书满家,学万卷”(《经学史》)。恐怕并不夸张。他的弟子总数,应该不会少于一万人。据后人编撰的《郑志》、《郑记》记载,郑玄在教学时注重提问、启发的方法。师徒们坚持不懈,钻研钻研,学术态度十分严谨。

《食旧堂丛书》钟《论语郑注》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论语》评论《诗经》有“喜而不淫,悲而不悲”之类的话语。郑玄注道:“乐为淑女,吾以为君子好恨,不为好色。时时思念,为夫妻哀天下之道。若不喜,则不喜。”这个人,不要伤害他的爱情。”然而郑玄却对《毛序》说:“《关睢》我乐得淑女配君子,爱是弘扬贤德,不贪图容貌,哀悼风姿绰约,思念有德有才,但不伤善。”他在写条子时说:“‘对不起’二字的错误,应称为‘中’,意思是中心宽恕了,没有什么过错。伤了仁慈的心,才叫好丘。” ”。这引起了弟子柳岩的怀疑:《论语》音符被解释为“悲伤”,而《毛序》音符也被解释为“心”字。为什么他们不一致?郑玄赞赏柳岩的缜密思考,回答道:“《论语注》人世久远,义可得当,所以不会再定,而留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采取务实的态度,不确定就去做。不要强行下结论,以免伤害后代。知识渊博,敢于质疑,并谨慎谈论其余的事情。郑玄不仅这样读书,也这样教育学生。

《食旧堂丛书·郑志》记载了郑玄与弟子赵尚的一段对话,是由《诗·商颂·长发》的序言引起的。 《毛序》说:“《长发》,是大宇。”郑玄说:“大禹,郊外祭天……”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复杂的礼制问题。赵尚引用古书,不同意郑玄的解释。解释完后,郑玄批评弟子们说:“你们探索太多,就不会被指责了!”在与赵尚的另一次谈话中,他也说:“天下之事,应先验后验,不合者将受审判。怎样才能完全了解情况呢?所以,凡事相信都是错误的。” ,不相信它是错误的。”从师徒们的这些随意交谈中可以看出,郑玄非常注重提问、启发、因材施教。这是对孔子传统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而他杰出的教育成就促进了他的理论的传播,最终风靡世界。

感想

郑玄的存在神学认为存在一位人格化的神,他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正如《尚书五行传注》所说:天然物有五种,民并用之。他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诸神愤怒的基础上的,当诸神愤怒时,他的才能就失去了本质,不能为人民所用。其他变异都是宝物,而宝物也是神之愤怒。诸神若有愤怒,则日月五星适于天。事情出了问题,就会违背别人的意愿,人心之道就会产生怨恨。木、金、水、火、土会伤害他们,伤害的人会涌来乘宝,所以神灵的愤怒和人们的怨恨就会造成灾难。所以五界变化是为了谴责人……

这种天人合一的谴责,无非就是宣扬王权神授,神化君主而已。他进一步认为,如果君主的行为符合神的旨意,上天就会降下各种福气和祝福,以示繁荣;反之,如果君主犯了错误,天就会降下各种灾难来警告。由此进一步推论,人的生死、贵贱、富贵、祸福,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所以,人应该尊重天命,服从封建统治。另一方面,他又神化阴阳五行,用阴阳之气的盛衰来解释事物的变化。他认为君子属阳,小人属阴。社会之所以混乱,是阴气过盛的结果,也就是小人占道的结果。这些都是系统性的,不是偶然提到的。当然,这些思想并没有超出汉代“天人合一”的理想主义思想的范围,也很少有郑玄个人的发明。但他密切关注经典,将这些思想融入到他对经典的解释中,并进行了一些系统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了唯心主义神学哲学。总体来说,郑玄的哲学思想并不进步,但也不无积极意义,因为另一方面,它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自己命运的信心。只要他们遵循上帝的旨意——实际上是一些客观的规则——如果你做事,你可能会得到好的结果。

郑玄的政治思想。郑玄的神学和哲学在政治上是保守和正统的。他认为封建制度是合理的、永恒的、合乎天意的。因此,他积极维护封建中央集权,反对地方割据势力。从这一点来看,他极力宣扬效忠皇帝的思想,强调地方政府服从中央,地方政府要以“从属的方式”侍奉皇帝。他认为为君而死的大臣是忠诚的,是义勇之举;大臣必须具备正、刚、柔三德之一。应该说,郑玄忠于汉朝,痛惜军阀割据。他注释经书时,总是神化君主,要求地方诸侯服从君主,把封建国家的财富贡献给皇帝。在他的笔记《周易》和《周礼》中,他常常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贤王和忠臣身上,而在他的笔记中,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时事上,这也表明了他向往的态度。过去,反对现在的乱世。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弘扬孝道,用孝道来服务于忠于皇帝的目的。人们要像侍奉父母一样侍奉君主,像尊敬兄长一样尊敬各级封建统治者。总体来说,郑玄是一位深信儒家的正统学者。他理想的政治观应该是君王、大臣、父子,严格遵守等级秩序,确保政局稳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然,这一切与郑玄的个人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传统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所塑造的。但郑玄读遍了所有的经典,并把这些政治思想描述为经典的本义和永恒的道理。这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学习

郑玄的注解不仅记录异文、纠错纠错,而且致力于考本辨章。因此,清代善于学术的人段玉裁曾在《经义杂记序》盛赞郑宣诚学术上的伟大成就。 《郑氏校雠学发微》书的当代作者张舜辉先生认为,郑玄的学术成就体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第一,分清章章六艺,即明确区分六章的风格和作用。经典;二是注释古籍,审阅诸书;三是整理礼书,使之井然有序;四是分章叙述,在参考书目方面具有突出的独创性;五是收集不同版本,比较异同,认真比较;六是择善而从,不受拘束。学习佛法家庭法以及现代和古代文献;七是全面研究各项意见,扬长避短,不以第一条为主。八是求同存异,各抒己见。九是审查稿件,核实真伪;十是纠正错误的竹简;十一是对不实的予以补充纠正;十二是审音定字。

这些都普遍涉及到校对研究的方方面面。后世有志于整理古籍的人,都会以郑玄的著作为范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众多。整理古籍是研究传统文化和历史所必需的,而校勘研究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门专业知识。郑玄的学术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内容,他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

训诂

其次,看郑玄对训诂学的贡献。中国训诂学的起源甚早,而训诂学的成熟发展,则在汉代。汉人的训诂学成就,又以郑玄为最。所谓训诂学,也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郑玄遍注群经,其内容几乎包括了后世训诂学所涉及的全部:包括释词、释句旨、说语源、说通假、注音读、说修辞、说制度、解名物、释方言、校勘文字、分析语法等等。而郑玄所采用的训诂方式,如直训、义界、推因等方法及传统的义训、形训、声训等,亦已相当完备。郑玄注经所用的训诂术语也相当丰富,如:犹,者…也…,所以一也,谓,谓一也,喻,亦,言,…貌,…之辞,…曰…,…为…,谓之,发声,若,之属,所以,之言,属,然,声误,假借,之谓,语助,…之声,当作,当为,今文,故书,古今字,古文,互言,音,读,读若,读如,之言,读曰,读为,读当为,或作等等,皆为后世所沿用,其体例十分严密。总的看来,郑注群经为后世之训诂学起到了导源的作用,大有发几起例之功,实为中国训诂学之起源。

音韵学

郑玄对古音韵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郑玄有探索古音的创始之功:

一、是他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声类”和“音类”,并注意发挥其在注释中的作用。

二、他分析了“声类”和“音类”的不同点:大抵发音部位相同的叫做“声类”,收音部位相同的叫做“音类”,凡是“声类”、“音类”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必相同或相近。这在音韵学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词汇学

在词汇学方面,郑玄总结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注经过程中对词的诸多义项和用法进行全面训释,从而巩固了先秦以来词义发展的成果。春秋战国时文化空前繁荣,经典史籍所用之词达到了极大丰富,但是作为词的记录的单字,数量却并未增加多少,词汇的丰富性主要是通过一词多义表现出来的,即是说,词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引申义与假借义。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在于明辨字的本义,正本清源,功绩巨大,但很少涉及引申、假借问题。郑玄则重在阐述词的引申义与假借义,并揭示出了一些客观规律。

由此看来,郑玄的功绩已可与许慎相媲美,对词汇学的发展有杰出贡献。

人物评价

马融:诗书礼乐皆东矣。

袁绍:吾本谓郑君东州名儒,今乃是天下长者。夫以布衣雄世,斯岂徒然哉?

虞翻:若乃北海郑玄,南阳宋忠,虽各立注,忠小差玄而皆未得其门,难以示世。

华歆:伏见故汉大司农北海郑玄,当时之学,名冠华夏,为世儒宗。

范晔:①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范宁)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 ②玄定义乖,褒修礼缺。孔书遂明,汉章中辍。

陈元靓:汉传六季,艺文乖舛。实生纯儒,克明大典。斈徒既盛,师道益显。疏爵昌夜,允章积善。

归有光:世之所谓博洽之学,雕虫之技,传经之家,若司马迁刘向、郑玄、王弼之流也。

顾炎武:大哉郑康成,探赜靡不举。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至今三礼存,其学非小补。

王夫之:何休、郑玄之治经术,京房、襄楷、郎顗、张衡之论治道,始以鬼魅妖孽之影响乱六籍。而上动天子,下鼓学士,曰此圣人之本天以治人也。

赵翼:如郑康成一代大儒,郑兴、贾逵亦深于经学,乃不入《儒林传》。

《剑桥中国秦汉史》: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开始脱离帝国太学的趋势,这在后来出现于东汉的独立的经学研究的私家学校中反映了出来,这些学校以马融(79—166年)和郑玄(127—200年)办的最为著名……东汉最杰出的学者郑玄的注疏在其后的经学研究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事实上他在其注疏中就放手地大量使用谶纬著作,以尽力调和注释的不同学派。

郑玄的故事

郑君草

相传郑玄酷爱车前草,因此车前草又以郑玄命名,被称为郑君草。

精通术数

郑玄对术数之学的研究也很有心得,成名很早。据《郑玄别传》记载,郑玄十七岁时,有一天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要发生火灾。于是,他立即到县府去报告,让政府早做准备。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发生了火灾,但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事不胫而走,郑玄又被当地视为“异人”。

化险为夷

郑玄曾拜马融为师,学习算学,三年没有见到马融的面。马融只是让他的一个学得较好的学生教郑玄而已。一次,马融计算浑天算的不符合,问他的弟子们,没有一个能算出来的。有个弟子说郑玄能算。马融立即将郑玄召来让他计算,一转眼的工夫就算出来了,大家都既感到吃惊又佩服。马融感叹地说:“诗书礼乐,郑玄都精通啦!”心中暗暗产生杀机。等到郑玄学业学成后辞别老师回归故里时,郑玄怀疑有人追赶他。于是坐在一座桥的下面,将穿着脚上的木屐放在水面上。马融果然用“式”这种卜具推算出他离去的方位,带领人去追杀郑玄。看见郑玄后,对跟他一起来追杀郑玄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依靠着木(按:木屐代木。古人认为要在土下水上,既是棺木),这回他必定得死。”于是不杀郑玄,转身离去。郑玄方才免于一死。

沉默寡言

郑玄长到八九岁时就能用筹码进行乘除法的运算。十一二岁随母亲回到家里,正逢腊月宴会。同席的十多个人,个个衣着华美,能说会道,唯独郑玄神情漠然,一言不发。母亲暗中几次督促郑玄,让他也跟同席人说说话。郑玄说:“说话闲聊练嘴皮子,这不是我的志向。”

侍婢博学

郑玄家中的侍婢都颇为通晓《毛诗》。一位婢女曾因违逆郑玄,被他惩罚长跪在台阶前。另一位婢女开玩笑对她说:“‘胡为乎泥中(引自《诗经· 邶风·式微》,意为为什么跪在地上)?’”这个婢女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引自《诗经·邶风·柏舟》,意为向他报告事情,正赶上他发怒)’”。

梦示可学

郑玄跟老师马融学习,三年没有学到什么。后来,马融让他回去。一日,郑玄在树荫下和衣小睡,梦见一个人用刀划开他的心,对他说:“你是完全可以使自己成为有学问的人!”郑玄睡醒后立即返回,不久就把所有的典籍弄懂弄通了。

攻驳何休

与郑玄同时代的今文经学大师何休用十七年的时间写成了《公羊春秋解诂》一书,对《公羊》一书的内容多所发明。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春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像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

郑玄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何休读了郑玄的文章,也带着叹服的口气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郑玄对何休的批驳十分有力,经师和学者们十分惊服。据说当时京师之人称何休为“学海”,而称郑玄为“经神”,郑的声望远超过何。当时求学者不远千里投到郑玄门下者甚众,他的徒党通于天下。

家庭成员

辈分

关系

姓名

简介

家世

远祖

郑国

字子徒,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后世追封朐山侯。

八世祖

郑崇

子游。为高密大族,西汉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子辈

儿子

郑益恩

被北海国相孔融举为孝廉,后孔融被黄巾军围困,郑益恩赴难而死。

孙辈

孙子

郑小同

字子真,官至侍中,曾与郑冲同时教授曹髦《尚书》。

后世地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元丰元年(1078年),郑玄被追封为高密伯,仍从祀孔庙。

史料记载

《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墓地祠堂

郑玄墓位于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郑公后店村。墓高6米。墓前15米处有郑公祠, 始建于东汉末年,历经唐、清、民国多次重修。祠砖石结构,三开间,三面围墙,东开门,名“通德门”。祠前有古柏,传为郑玄所植。祠侧原有石碑多块,今存其二。1986年郑玄墓被公布为高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玄墓与郑公祠是省级重点文物古迹保护区。

艺术形象

2016年微电影《郑玄的故事之郑玄断婚》:臧金生饰演郑玄。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