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纳兰性德《菩萨蛮·春花春月年年客》是否清新灵动、优雅忧伤?

纳兰性德《菩萨蛮·春花春月年年客》是否清新灵动、优雅忧伤?

日期:2023-10-07 01:38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其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听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春花春月年年客》,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清新灵动、优雅忧伤的小词吧!


“春花春月年年客,怜春又怕春离别。只为晓风愁,催花扑玉钩。


娟娟双蛱蝶,宛转花飞侧。花底一声歌,疼花花奈何。”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而纳兰性德便是其中一位。他并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渴望通过挑战自我,来寻求人生的价值。然而,在他失去妻子后,他的生命开始变得前途渺茫。


纳兰性德是一个深情重情的人,他的妻子对他的感情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草原民族基因,或是来自他贵族家庭背景的缺乏温暖,还是因为他的少年经历尚不足以应对人生的波折?这些疑问都让纳兰性德的感情变得更为复杂和深邃。


在他妻子过世三年后,纳兰性德仍然保持着两种不同的面貌。一方面,他是一个武官,以完美完成各种琐碎的任务和惊人的表现受到了尊重和嫉妒;另一方面,他在词作上展现出了极其凄厉悱恻的深情,被誉为天才。但是,人们并不知道的是,在这两种面貌的背后,纳兰性德可能在妻子过世后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而这种抑郁最终断送了他的生命。


这首诗是关于纳兰性德妻子过世数年后的纪念。在公事之余回到家里,他面对的是暮春的庭院,池塘春草绿重红轻,这是春花最美丽的时光。纳兰性德曾写道:“春花春月年年客,怜春又怕春离别。”他深知妻子离去后,他的人间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客,而且与家庭和人生也毫无关系。妻子的死亡造成了他最大的心理和精神的伤害,他再也无法确定这人间的牢靠。


这个时代充满了波折和磨难,纳兰性德的故事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生的启示:我们既要深情重情,又要坚韧不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近。在春天里,他不能沉醉,但仍有一份喜悦。那是因为他害怕失落和失散。纳兰性德的春愁与普通人的不同,他所有的描写都是基于生命为代价的。他妻子在初夏去世,那时他的庭院,一束梨花落尽的时候。因此,纳兰性德的词中经常会出现梨花凋谢的背景。虽然他从未正面描写梨花,但我们可以想象出它那优美的姿态。


“只为晓风愁,催花扑玉钩。”这句话意味着,因为早上的风起了,他心中十分烦恼。那风将花朵吹起,仿佛要扑上天边的晓月。有人说那玉钩难道不是指的窗帘钩吗?看早上的风将花摇曳到窗户边啊。


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描写的是晚春。此时庭院中大多数矮本花草都已凋谢,只有高大的树木才开花存在。通常这个季节,有梨花海棠,桃花。风吹过高大的树木,从窗前看去,就像要把那些花朵吹飞到天上一样。


“娟娟双蛱蝶,宛转飞花侧。”这是有风的早晨,蝴蝶在落花中飞翔,甚至飞上了枝头,她们飞舞的样子,是在留恋春天吧。但是纳兰性德无法知道蝴蝶飞过的是哪种花木。我们通常知道海棠无香,而桃花梨花是有香味的。但是桃花要比梨花谢的早,通常是在2月份就已经凋谢。梨花和海棠则要晚些。因此,如果有香气,那就是梨花。花间一歌,动人心弦。春风拂面,落花纷飞。然而,纳兰性德长叹一声,梨花飞落的季节又到。他心中,梨花不仅是他妻子的象征,更是他无法忘怀的往事。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小词因其轻灵的音韵而备受赞誉,但它的真正含义却是一个谜。纳兰性德的“疼花花奈何”不仅是表达他对逝去妻子的思念,更是他终生不愈的伤痛。妻子离世,花凋树谢,人间最美好的事物也在他生命中消逝。


纳兰性德的外表虽然端庄勤勉,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深情。他一直在用死来追随和补偿已逝妻子的生命。然而,这种补偿让他倍感消耗。他明白,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他的灵魂却无法释怀。


花底一声歌,动人心弦。春风拂面,落花纷飞。然而,纳兰性德长叹一声,梨花飞落的季节又到。他心中,梨花不仅是他妻子的象征,更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痛苦。虞兮虞兮,奈若何?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