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健康 > 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热证的经验

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热证的经验

日期:2023-10-10 03:15

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种热证,扩大了小补胡汤的应用范围。使用此方时,按《伤寒论》101:“只要见证,不必全知”,结合脉证,根据病情加减:若热病久不愈,邪气重者,去掉人参、甘草,可助邪热之邪。另外,白薇、青蒿、元神、地骨皮等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发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胆囊切除术后发烧

钱某某,女,28岁,2009年6月19日确诊,患者患有胆囊炎、胆石症,一个月内接受了两次手术。 6月8日,因胆囊切除术后感染,腹腔脓液已清。术后持续高烧10余天,体温常在38℃至40℃之间。尽管用了多种抗生素治疗,高烧仍未退。立即诊断发热,体温39℃,纳差,烦躁,手足心热,面色苍白,头晕气短,舌尖红,苔薄黄腻,苔薄弦。脉冲。

辨证:肝胆邪滞,内湿热。

治疗: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药:小不胡汤。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半夏9克,白薇20克,地骨皮12克,人参10克,生山药20克,川皮10克,生白芍12克,甘草6克,竹茹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发烧已退,体温已降至37℃,患者进食较多,仍感气短、乏力。除去上面的白薇、黄芩、生地,加入黄芪18克,太子参12克,熟地15克,生地10克。服药6剂后痊愈出院。

注: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出现高烧。这是由于湿热邪毒积聚于肝胆,正邪相冲,导致疏泄不利,胃气不和所致。治疗以泻热、调中、减毒为主。方用小白胡汤加白薇、地骨皮、元神清热祛邪;竹茹、川蒲和川蒲用于减轻胃部不适。服药3剂,热退,遂去白薇、黄芩、地骨皮苦寒。加黄芪、太子参固本;用地黄、丹皮去余邪,病痊愈。

邪入少阳,湿浊蕴热案

董某某,女,15岁,2016年10月18日确诊。患者持续发热20多天,早晨严重,头痛头晕,面色蜡黄浮肿,眼细胞微肿,疲倦懒惰,发热不恶寒。体温通常在38℃至39℃之间,血液检查结果除血沉39毫米/小时、舌尖有红腻苔外均正常。脉搏弦而急。

辨证:邪在少阳,湿浊化热。

治疗方法:调和清热,结合滋阴。

方药:小不胡汤。处方:柴胡12克,黄芩12克,党参6克,青蒿9克,地骨皮12克,黄精10克,庚子9克,熟地12克,薏苡仁15克,白芍9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烧退了,除了轻微头痛外,身体好多了。上面加入9克葛根和6克强火。服3剂后,病即痊愈。

注:该女子发烧20天,曾多次治疗,但效果不佳。根据脉证,邪气入少阳,对脏腑不利,引起发热。治疗用途为清热、利湿、滋阴的方剂。方中柴胡、黄芩、青蒿解少阳邪热,调和少阳枢;白薇、地骨皮、元神、熟地、白芍清热滋阴;秦艽、薏苡仁祛湿化浊。只服了3剂药,烧就退了。再加羌活、葛根,以祛阳明之风,清阳明燥。服药6剂后,烧退了。

产后发热血虚风案

方某某,女,38岁,2015年9月4日确诊,她诉称20天前因身体虚弱,加上天气炎热,出汗多,风大,进行了剖腹产手术。我发低烧已有两周了,怕冷、怕热。体温通常在37.5℃~38℃左右。他面色蜡黄,疲倦气短,自汗,高烧不退。舌质淡白,苔少而干。脉细数。

辨证:产后血虚风热。

治疗:调和清热,养血滋阴。

方药:小不胡汤。药方:柴胡15克,黄芩12克,党参6克,白薇20克,地骨皮12克,青蒿12克,黄精10克,当归10克,升龙木各12克,熟地12克,白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服了3剂药后,烧就退了,但第二天下午又感觉热了。这是由于血虚气弱,卫阳不固所致。上面加黄芪15克和姜6克。又服3剂后,低烧未再复发。

注:产后发热多因血虚津液损伤,阳气浮于外,脏腑闭闭,卫阳不凝所致。失血发热,不能靠发汗来解,发汗又会伤阴。只有养血祛风,用和解的方法清去虚热,才能结合。于是服药3剂后退烧。加黄芪补气固面。泡姜温中补脾阳。其味甘温,除热,祛病。

经验

用小柴胡汤治疗不同类型的发热。每方均须用柴胡、黄芩。因为柴胡解少阳外邪,黄芩清少阳内热,两药合用,可缓解寒热症状。对于不同程度的发热,两种药的用量也不同。一般用量为柴胡15~20克,黄芩9~15克。柴胡的含量比黄芩的含量多。若热邪较重,柴胡用量可相同,人参、草根用量宜少一些或少一些。热邪难解者不必用;长期阴虚发热,邪气滞留者,黄芩用量宜重于柴胡,可在15~30克之间。肝胆气滞、胁痛低热者,宜用柴胡,用量为黄芩2倍以上;如果单纯用于疏肝理气解郁,则柴胡、黄芩用量宜小。治疗发热,每次与白薇、青蒿、地骨皮、元神同服,效果很好。白薇味苦、咸。归肝、胃经。有退热凉血之功效。适用于热病发热、阴血亏虚、产后发热、体内阴虚者。具有清积热的奇妙功效。青蒿性味苦寒,归肝胆经。专为清肝胆潜热、祛邪而设计。与黄芩合用,尤能清利胆热,缓解重热小寒症状。地骨皮性味苦寒,入肺、肾经,具有凉血、降汽、清肺热的功效。对阴虚血热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不退,或肺热气喘、咳嗽吐血、鼻衄等有良效。人参味咸寒,具有解毒滋阴、清热凉血的功能。温病发热,每当阴损津液时,加熟地、麦冬,以滋阴生津。肝胆湿热者加胆草、栀子、大黄、艾蒿等清利湿热。若手术后或产后血虚发热,应加当归、熟地、黄芪等,以补气血、滋阴。

关灯